常德水稻专家下田“把脉”保丰收
眼下早稻生长正处于幼穗分化期,部分早稻即将破口抽穗,这时候,田间地头的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治不可忽视。为确保早稻稳产高产,连日来,常德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及时做好早稻生产田间管理。
绿油油的早稻田
5月21日,记者跟随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水稻专家贾琳、贾先勇来到石门县蒙泉镇。在石门县双龙粮油专业合作社水稻种植示范基地,记者看到稻田里的秧苗长势喜人,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合作社技术负责人龚光友介绍,今年他们采用机插和抛秧方式种植早稻3000多亩,目前秧苗长势良好,无病虫害和杂草,生长发育已进入幼穗分化4—5期,预计可于7月10日前后成熟,为保障晚稻安全生产争取了时间。近年来,该合作社通过平衡施肥、科学水分管理及适时使用新型病虫防治药剂,实现了早稻大面积稳健生长,目前长势全面优于去年。若后期管理得当,今年早稻单产有望突破600公斤/亩。
田间“把脉”早稻生产
专家们提出待水稻破口期再施一次病虫预防药和叶面肥、做好后期水肥管理的建议,期望该合作社加强后期管理,争取打破常德市早稻大面积生产高产记录。
接着,专家们转赴桃源县陬市镇,在桃源县丰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长乐村“稻再油”示范基地,现场可见再生稻秧长势旺盛,稻田里水源充足,病虫防治也做得很好。贾琳拔出一根稻苗主穗,向合作社负责人彭晋京讲解幼穗分化进度识别和孕穗期田间管理知识,告诉他当前主要是抓好稻瘟病、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的防治,实行湿润灌溉以促进大穗多粒,确保早稻增产增收。针对部分田块秧苗稀疏分蘖不匀的现状,专家们建议,后期通过喷施叶面肥,增加总粒数和千粒重来提高产量。
桃源县丰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种植双季稻820多亩,一季稻400多亩,再生稻200多亩,其中稻再油模式120亩。目前,早稻和再生稻秧苗都长势旺盛。一季稻秧苗也已育好,正在整田,预计5月底开始插秧。
“稻再油”生产模式通过种植一季水稻、一季再生稻、一季冬季油菜的高产模式,实现土地“种二收三”,有助于促进粮油增产、改良土壤,实现粮油双丰收和耕地可持续高效利用。“稻再油”生产模式亩产值达2900元,较传统模式增收约400元。
“今年我第一次尝试‘稻再油’生产模式,希望专家们多多指导,帮我实现预期目标。”临走时,彭晋京向专家们提出“要求”。专家们表示,后期如果有问题随喊随到,希望帮助合作社实现稳产高产。
贾先勇(左)向农户讲解水稻病虫防治
最后,专家们来到鼎城区韩公渡镇五甲村,在农户丁淑喜的早稻田边进行田间诊断。前不久,丁淑喜的部分早稻田块出现黄叶,生长停止的现象,经过专家现场分析,判断该田块的水稻感染了根尖线虫病,同时遭受了二化螟的危害,叶鞘被幼虫食空,导致叶片失去营养来源颜色发黄。专家提出立即采取灌水施药、补肥的措施。五甲村有水田面积3000余亩,双季稻生产面积达到90%以上,村两委对专家的精准指导表示感谢。
专家提醒种植户:现阶段,要科学施肥和控制氮肥,高度重视破口期病虫害防治,全面落实病虫害农业综合防治措施,同时要在雨水多、田间苗数多的高温、高湿条件下,及时施预防药,防范稻瘟病害;要加强田间检查,发现病虫害及时使用对口农药进行防治。接下来,专家们将定期深入田间地头,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提供精准的技术服务,为全市全年粮食丰收保驾护航。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